沐鸣网页登录_山纹甲定做
- 编辑:主管 -沐鸣网页登录_山纹甲定做
1、骑马与砍杀16世纪北半球什么装备最好
附甲手套 最好的臂铠 拥有最高防御 重量比骑士臂铠轻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神罗哥特板甲 10头 60身 30腿
铠甲备选一
豪华的板甲 16头 68身 24腿
铠甲备选二
铁护腿 35腿
护腿
钢盔 65头
头盔
滑膛枪 95刺 90精度 25速度 对盾加成
步武器
燧发手枪 60刺 99精度 50速度
手武器
极品大明马刀 单手 45砍 35刺 91速度 100攻击范围 需要力量14
平衡的军用剑 单手 43砍 33刺 93速度 112攻击范围 需要力量10
马上单手武器
平衡的骑兵枪 长杆 23钝 33刺 68速度 400攻击范围 需要力量10
骑武器
一流的大明具装战马 54防护 47速度 50操纵 35冲锋 185血量 需要骑术6
一流的德国板甲战马 60防护 40速度 50操纵 43冲锋 185血量 需要骑术7
一流的条顿战马 45防护 46速度 50操纵 34冲锋 185血量 需要骑术6
坐骑
极品神臂弩 非常恐怖的大杀器 只是没有对应的大范围杀伤性弹药
极品狙击弩可以在马上使用 也很犀利
弓就是各种极品短弓、长弓、日本弓、游牧弓、库吉特弓、汉弓、硬弓、战弓
2、古代战场的士兵脚上真的都是穿战靴吗
正在热播的《荡寇风云》算是在近年来中国拍得古装片里服装道具比较靠谱的一部,比起那些假到天雷滚滚的古装片来算是部良心之作。山纹甲、虎蹲炮、狼宪等明代元素都得到了体现,服装也基本靠谱,没有出现大量的绫罗绸缎及亮晶晶的现代织物。作战方式也力图重现当年的战阵,而不像大多数国产古装片一样把战争拍成打群架。总体来说还是时代的代入感非常强的一部片子,对于明代做了比较靠谱的再现。但是如果仔细看,此片还是有一些纰漏的,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明代的事实。
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鞋子,这个细节在很多国产古装片里都会被忽略。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中国古代的军人是穿靴子的,所以在几乎所有古装片里军人们不论大将小兵都是一双布靴或皮靴。
其实鞋子这种装备从古代到近代以前的一直是变化最小的,特别对于普通黎民百姓和士兵而言,在几千年来都是一年四季穿布履麻鞋,这种穿鞋形式一直到解放后麻鞋才慢慢消失,而布鞋则晚到八十年代才渐渐式微。很多人都有小时候穿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的记忆,而这种千层底布鞋中国人穿了几千年。我们在秦代兵马俑的脚上都可以看到千层底布鞋的清晰痕迹,汉代的布鞋也有出土记录。
明代由于离我们比较近,可以参考的史料比较多,很多图画都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军人的穿着。我们看到《荡寇风云》里戚家军不论将领还是士卒都人人一双布靴,这其实是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的。有人会说明代的《出警入跸图》里的军人都穿靴子,但是那是描绘的御林军锦衣卫和大汉将军的装束,御前近卫的礼服和野战部队的常服还是有差别的。明清之际有句俗话:“穿靴带帽就是官身”,靴子在明清时算是比较高档而正式的鞋,不是任何时候什么人都可以穿得。官员的礼服是穿靴子,下级官员平时都不舍得穿靴子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拿出靴子穿。
戚家军是江南的野战部队,士兵都是出身贫苦的矿工是穿不起靴子的,这样也不和礼制。特别是穿着靴子跑步训练,几圈下来靴子就会跑烂了。在直接反映抗倭事件的《太平抗倭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戚家军是穿麻鞋打绑腿的,这种装扮一直到红军时代还是如此。
在红军时代打草鞋是普通士兵必须掌握的技能,能否熟练得打出耐穿的草鞋是当时考核士兵的重要标准。在抗日战争中出川的川军,就是穿着和戚家军一样的草鞋和穿牛皮军靴的日寇作战的。戚家军以步兵为主,为了在水田纵横的江南地区行军应该是从主将到士兵一水的麻鞋绑腿。一群满身泥土赤脚穿草鞋风尘仆仆的士兵才是戚家军真实的形象。
3、山纹甲的介绍
山纹甲,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最早见于《唐六典》中的记载,流行于宋、明两朝。甲身由近千片“Y”字形甲片组成。外形美观,防护性好。由于是由甲片拼合而成,因此对穿着者的动作灵活性影响较小。是一种集实用性与礼仪性于一身的铠甲。
4、中国最知名的神秘铠甲:失传的山文甲
在唐宋明三朝神像、壁画、绘画、石刻中,山纹甲是一种出现率非常高的甲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华丽也是最为神秘的铁甲。迄今为止没有一件实物留存,史籍中也未记载其编织方式。
▲山西双林寺明代天王像,身穿山纹甲,甲片纹理非常清晰
目前关于山纹编织方式公开猜想的有四种。第一种猜想山纹其实是一种布绢甲,山纹其实是这种绢甲的纺织纹理;
▲身披山纹甲的韦陀像,下裙带有明清两代特有的鹘尾前挡
第二种说法是山纹甲片以丝绳缝缀在织物上;
第三种说法是山纹由繁体山字形甲片错插编织;
第四种说法是山纹由人字形三棱锥互相咬合。虽然现代甲胄爱好者们绞尽脑汁进行复原,但严谨性和准确性都还值得商榷。
▲甲胄爱好者自制复原的山纹甲片
▲自制山纹甲平视图
按现有复原模式,会把所有的刺击攻击导向最薄弱的甲片接合处。而要想克服这个问题,整套甲又会变得过于笨重。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5、求教,明朝盔甲和清朝盔甲的区别是什么
满清盔甲沿袭了明朝的布面甲。
早期没有自己的铠甲,穿的和明朝边军一样的盔甲,差别不大。
明军棉甲
明军臂铠布面甲
区别就是明军头盔是∩弹头型,满清是∧漏斗型。头上都插个小旗子。
打仗区分敌我,看旗帜,看辫子。还有明军里面的制服是贴里,满清里面穿厂字服。
电视剧里,乱七八糟的明朝戏服盔甲,别信。
其实两边穿的差不多,奴儿哈属于叛乱明军。
真实的明代盔甲,看古画 <出警入跸图> 和<平番得胜图>。还有明朝的狗,棒子的盔甲,也可以参考。
锦衣卫大汉将军会穿很华丽的山纹甲,不过那是仪仗盔甲,正规军不会穿那么华丽的。都是布面甲和棉甲和扎甲。
当然啦,满清入关以后,自己设计改造了一套自己的造型。
满清中后期,自己设计的盔甲
6、古代的盔甲为何不防箭?
古代盔甲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这种防御不是100%。首先盔甲可以防御住弓箭,但前题是箭失比较弱的情况下,比如汉武帝北争匈奴时期,当时的匈奴普遍使用石头制或骨制箭头,则完全无法穿透汉军的盔甲,造就了一汉顶五胡的传说,当时所谓的狼牙箭不是因为箭头像狼牙而是本身就是用狼牙做的,但是当面对金属箭头时汉军的盔甲就做不到百分之百防御,尤其是近失箭,动能很大能够穿透当时的盔甲,但盔甲也在改进到了宋朝时期则不得不用神臂弩才能有效的穿透铠甲。而普通弓箭对铠甲的穿透力被大大的消弱了,很多时候军人即便被普通弓箭射成刺猬依旧可以战斗,比如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战死后从身上取下了足足三升箭头,可见其穿透力已经被铠甲消减了绝大部分能量,否则杨再兴被射烂了如何能够重创金军万人部队?
在古代盔甲和弓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军事战争中不断改进,可能会出现一方被另一方面完全克制的情况,但是被克制方也会不断进步,被克制是暂时的。汉代盔甲主要是牛皮覆盖铁甲,到了唐朝光明凯,已经出现了部分板甲化构件,到了宋朝步人甲的重量几乎达到了人体极限为此又进一步研究了纸质盔甲等非金属材料,明朝则出现了著名的山纹甲防御力进一步提高,到了清朝为了防御早期的火枪(主要是散弹铁砂)以及适应寒冷的气候,又进一步制造出了棉甲,当然这是古代盔甲最后的绝响
7、宋代士兵的"红领巾"从何来 又有何作用
在冷兵器时代,盔甲的重要不言自喻。中国在汉之前,基本使用皮甲,这是因为当时的刀剑多为青铜所制,虽然也出现过铜甲,但我觉得那应该是贵族礼仪之用,不足为凭。若真以当时青铜铸造工艺作甲,估计没人能穿得动还上战场,所以战场应该还是以皮甲为主。《考工记》里对当时制皮甲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可见,当时匠人们根据各类皮革硬度的不同,总结出了造甲所用块数的多少,犀牛皮较软,要用七片,而多层皮革合起来的甲最硬,造甲只用五片就可以了。
盔甲:
汉朝建立以后,铁制武器普及,铁甲也逐渐成为主流。汉代的甲多为玄甲,就是像乌龟壳一样的甲,当时盔甲在肩膀位置开始出现盆领,整体形制比较简单。从出土复原来看,这个时期的甲很像一件小马夹,有的有披膊,有的没有。士兵的盔甲应该是简单的前后两片,而无披膊。头盔则更为简单,长型铁叶子扎成一圈就当作头盔了。当然,全覆盖帽型的头盔也有,也多用叶片编成,估计是军官的装备。头带甲叶盔,身穿长铁叶子扎成的玄甲,肩膀上有一圈护脖颈的盆领,骑在无镫的马上,手持长矛,腰挂环首刀。关公关老爷大致是这副样子“刺颜良万众之中”,然后下马抽出环首刀“斩其首还”的。
宋军盔甲的形制已经制式化:
到了宋代,应该是中国最早将盔甲完全制式化的朝代,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盔甲防护最严密的时期。之前的“两当铠”、“明光铠”,到此时,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
此时,周边游牧民族的崛起已经无法抵挡,他们也不再是汉唐时期“未教化”的蛮夷,而是有着比中原更先进科技的民族国家。
从史籍记载中看,当时在中原汉人周边的民族,在冶炼技术等方面已超越中原,如所谓的“镔铁”,应即是大马士革钢,还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源自青羌的冷锻技术,以及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痦子甲”,都比当时的中原先进。这应该是由于许多从西亚和印度传来的新技术,首先被周边民族掌握了。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中原对兵器甲衣的制造技术也被迫进行了大幅的提高。
按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当时宋军盔甲的形制已经制式化,并且已经完全摆脱了五代之前盔甲由众多部件组合,一件一件披挂上身,最后以束甲绦捆扎结实,像只粽子的状态,而是制成完整一件“穿着”上身了。以《武经总要》中绘制的步人甲为例,当时一套盔甲分为三部分:头鍪顿项、身甲、披膊,穿着之后只需简单扎束即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运动过后“盔歪甲斜”的情况,这可以从众多存世的宋画中求证。
其实,以我看,宋代盔甲变化较大,有几个方面:一是护裆的雏形已经出现。这一变化大约来源于佛教“叶迦”的造型,加强了对下腹部的防护。二是头盔样式发生了变化。头盔变化也分几块:唐代夸张的“吹返”造型淡化、护颈的延长以及面具的使用。三是腿甲也有了加长。四是此时的盔甲已经完全抛弃玄甲的影响,甲叶也完全从方型大叶演变成了小叶的鱼鳞甲、山纹甲。五是采用整体形制。盔甲薄弱的结合部减少,防护更严密。总体而言,宋代盔甲较前代防护更加全面,当然,随之而来的,重量也大大增加了。
宋代对军队的盔甲样式、甲叶多寡、重量、马具装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宋史·兵志》中记,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曾规定士兵全装甲的总重量不得超过50斤,身甲甲叶数量为1825片,并对每个部位的甲叶数、重量以及每片甲叶的重量,都作了规定。
由于宋代盔甲的防护前所未有的全面,甲叶数量也前所未有的多,重量也前所未有的大,这就要求对不同兵种的盔甲进行细化。以1186年宋乾道四年王琪进三色甲为例,分别有枪手甲、弓手甲、弩手甲三种。其中,枪手甲身甲叶片数为1610至1810片,重31到36斤左右,披膊甲叶1028片至1298片,重10斤到14 斤,头盔500至670片,重9到10斤。弓手弩手在古代部队中属特种部队,因此着甲较轻。三色甲中弓手身甲与枪手甲差不多,但披膊与头盔的叶片量却要少得多,大约为650片左右,重量也轻了许多。这种对不同兵种盔甲的细化规定,前代少有,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宋代军队的盔甲样式: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盔甲中对颈部防护的变化。从秦汉时期的盆领开始,盔甲对颈的防护一直是个难题,当时的头盔少有护颈,一般都使用盆领,但盆领若造得太小,作用有限,若做得太大,则影响视线,不利于作战。而颈部却一直是盔甲防护最薄弱之处,取敌首级毕竟就是要从此处下刀的啊。到了宋代,盔甲护颈加长加宽,对颈部的防护有了较多的考虑,也让头盔更加美观,其形制可以参考日本电影中的样式。
盔甲中的“红领巾”是用来干什么的?
宋代军队的盔甲样式
由于宋代盔甲中的披膊为短衣形,与现代女性曾流行的短上衣颇为相似,较之前代更大更重,甲叶的数量也更多,而头盔护颈的加长,也使得护颈与披膊的摩擦加剧,不仅头部难以转动,也造成盔甲更易损坏。而解决之道却如此简单,就是戴上“红领巾”,在肩头披红布一块,不仅美观,也解决了头盔与披膊互相摩擦的难题,一举两得,当然,将领们应该是用披风吧。
披着红巾的宋朝将士们,骑着披挂宋代制式鲜红马甲的骏马,驰骋在疆场之上,何等威武!可惜,战争并不是只靠武器装备就能取得胜利的。宋代畸形的兵制,以及对军队的轻视,再加上周边民族的崛起不同于往日,失去了所有可以养马疆土的宋代军队,尽管穿着有史以来最完善的盔甲,在战争中依然难有作用,仅仅一个“小冰河期”的来临,就将大宋推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