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汉服礼仪之邦:为什么汉服文化是礼仪之邦

- 编辑:www.hwz100.com -

沐鸣汉服礼仪之邦:为什么汉服文化是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礼仪文化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衣着、体态、用餐……而中国礼仪文化中一道奇葩莫过于汉服文化了,那么,汉服文化为什么会是礼仪之邦的一个象征呢?一起去看看把。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通过儒教《十三经》、大唐《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沐鸣网页版登录链接主要有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衣裳通裁)等形制。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在这次端午活动中,展出了汉服中最常见的的几种款式:
  上衣下裳制的男装汉服
  上衣下裳制汉服在周朝文人学士阶层十分流行,如孔孟诸子百家,一直到宋明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儒生喜欢穿这类汉服,显然是对祖先怀有崇敬仰慕之意。如今男装上衣下裳制的多为祭祀用服,是十分隆重的礼服。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对襟襦裙
  对襟襦裙也是襦裙的一种,其上襦为直领,沐鸣APP登录地址衣襟对称,故称对襟襦裙。
 
  深衣
  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按衣襟绕住身体的数量分单绕、双绕、三绕,又按长度分为长曲、短曲。而活动中展示的是双绕长曲。
 
  对襟的汉服,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宋、明朝时最为盛行。
 
  唐式大袖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簪花仕女图》,图中仕女穿的便是这种款式的汉服。顾名思义,大袖衫是袖子宽大的一种汉服,是一种礼服的形制,在该活动中模特展示的是对襟襦裙款的大袖衫。而实际上,也有人将大袖衫套在齐胸襦裙、直裾等其他形制的汉服之外,展现出华贵飘逸的效果。
 
  很多人看到短打就会想到“店小二”,然而,这只是现代古装戏剧带给人的错误印象。其实短打是劳动人民的便服,多用粗布制作,上衣下裤,方便活动。
 
  当天展示模特的合照,从左至右的汉服依次为褙子、直裾、短打、唐式大袖衫、对襟襦裙、齐胸襦裙、曲裾、衣裳,此外,汉服还有交领襦裙、直裰、袄裙、半臂等款式。
 
  汉服交领襦裙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因清朝由满族统治,汉服遭遇断代。而如今汉文化复兴运动日渐在炎黄子孙中兴起。因此在今天,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庆祝等活动中我们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也有汉服同袍鼓起勇气,在日常生活中穿起汉服,以唤起身边亲友对传统服饰的记忆。
 
  小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个和汉服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这是因为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曾在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
  知识普及:五礼包括:宾礼、军礼、嘉礼、吉礼和凶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
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